N刘义昆(大学教师)
近日,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站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,结果显示,34.7%的受访者在谈到大学生活时,都觉得“后悔”;之所以“后悔”,51.5%的人认为,在大学里“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”,39.2%认为“念了四年,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”。(8月14日《中国青年报》)
网络调查有其天然的缺陷,譬如统计的样本不能达到随机抽样的要求,被调查对象容易情绪化表达等。因此,对“34.7%的受访者后悔上大学”这一结果,我保持审慎态度。但同时,这一调查结果对反思目前的大学教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
报道引用了一个例子:小赵从北京农大毕业,找到了保安工作,每月800元,为此感到“后悔”。与此同时,他又“不甘心”,准备考研。小赵的“不甘心”正好说明“后悔上大学”者的微妙心态:一方面认为读书没用,另一方面又知道不上大学,更没有前途。可见,这些大学生并非为上大学后悔,而是对上大学的投入产出比表示不满。
对“后悔上大学”,高校当然应负主要责任,譬如在办学理念、具体教学、课程设置等方面落伍,与市场脱节。但我也觉得,板子不能完全打在学校和老师头上,大学生自己也有一定责任。
我是一名教新闻的老师,大部分学生对我的课都表示认同,但还是有一些学生经常逃课。他们不是上网,就是睡懒觉;还有一名教授上课点名,一个学生没有来,下一堂课时,他给教授递来纸条:我来上学是交了钱的,上不上课我有选择的权利。对大学教育漫不经心至此,老师又能怎样?
认为一门课对找工作没有帮助就不上,想逃课就逃课,大学四年什么都没学到是自然的事。